印度真能在10年内变成“第二个中国”?有学者直接提醒,中国要是再不重视,可能会被这个邻居追上。 可这话到底靠谱吗? 崛起信号真的能信吗? 现在大家这么关注印度,不全是因为学者的警告,更因为它最近的表现确实有点“抓人眼球”。 今年5月底刚公布的数据显示,过去一财年印度的实际GDP增速达到了6.5%。虽说这是四年里最低的一次,但别忘了,今年1-3月那季度,增速一下冲到7.4%,创下全年最高,这背后主要是建筑业和农业在发力。
当然,光有增速还撑不起“赶超中国”的话题,真正让讨论发酵的,还有两个关键背景。 一个是中印加勒万河谷冲突后,印度对华态度明显变激进,政策上处处透着强硬,有时候比美国还敢表态。 另一个是印度的人口基数和中产阶级壮大,14亿人里越来越多人有了消费能力, 再加上苹果、特斯拉这些大厂把部分生产线搬过去,大家自然会想:难道印度要接中国的班了?
在这些讨论里,有位中国学者的观点特别受关注,他拿了一堆实在数据说话,比如印度的智能手机销量、航空业规模,都在肉眼可见地增长, 这说明印度的人口红利不再是纸上谈兵,已经变成了实际的市场规模。 不过这位学者也没把话说满,他提到这些数据跟中国比还差得远,但正是这种差距,让不少人觉得印度的潜力大得很。
印度崛起的底气 聊印度的发展,绕不开的就是外来资本,毕竟想搞制造业、扩大市场,都得有钱撑着。 数据显示,过去一财年印度吸引的外来直接投资总规模有810亿美元,比上一年涨了近14%,其中新加坡投得最多。这数据看起来挺亮眼,好像全球资本都在看好印度。
可另一边的情况却有点“泼冷水”:真正留在印度的净投资才3.53亿美元,比上一年降了96.5%,创了历史新低。 为啥差这么多? 主要是不少外资要么撤资,要么把赚的钱汇回本国,相当于进来的钱,不少又流走了。 除了外部资本,印度内部也在使劲推政策,比如“数字印度”计划,现在印度农村不少地方,大叔大妈都能用手机扫码买菜,数字化确实普及得快; “印度制造”虽然没达到预期,但也带动了一些产业起来。
而且印度有两个优势一直很稳: 一个是IT外包, 南部那个叫班加罗尔的城市,聚集了不少国际巨头,软件开发能力全球都认。 另一个是仿制药 ,全球一半以上的仿制药都来自印度,这块市场做得很成熟。 最让人关注的还是可再生能源领域,最新数据显示,到今年6月,印度的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已经达到234吉瓦,过去十年涨了三倍。
今年上半年,光太阳能和风能就新增了21.9吉瓦,比去年同期涨了56%,还把2030年的目标从450吉瓦上调到500吉瓦,野心确实不小。 当然,印度最大的“底牌”还是人口, 65%的人口年龄在35岁以下,劳动力供给很充足,这也是全球资本看重它的重要原因。 但问题也在这,每年需要新增几百万个岗位,要是解决不了就业,人口红利反而会变成负担。
印度能走中国的老路吗? 虽然印度势头猛,但想成为“第二个中国”,还有很多坎儿过不去, 最核心的就是跟中国的基础差距太大。 先看工业基础,中国改革开放前,就已经建起了一套完整的工业体系,哪怕当时技术不算顶尖,至少门类齐全,能快速承接产业转移。 可印度呢?工业底子太薄弱了。
就说他们自主研发的“光辉”战机,搞了这么多年,性能一直被外界吐槽;连普通步枪的生产都不稳定,这就能看出他们工业能力的短板。 再看劳动力质量,中国当年靠全民扫盲和义务教育,培养了一大批能适应制造业的技术工人。 但印度不一样,虽然教育名义上免费,可种姓制度的影响还在,底层民众很难拿到优质教育资源。很多大学毕业生出来,技能跟企业需求对不上,根本没法直接上岗。
还有治理效率和基础设施,中国能建成4万公里高铁,靠的是“集中力量办大事”的效率,说干就能干。 印度却经常因为中央和地方意见不统一,项目拖好几年都动不了,世界银行的营商便利度排名里,印度排第63位,比中国的31位差了不少,官僚主义和腐败也是老问题。
最直观的就是基建短板:道路坑坑洼洼,铁路还是几十年前的老设施,港口经常堵得不行,电力供应也不稳定。去年第二季度印度GDP增速降到5.4%,很大程度就是被基建拖了后腿。 减贫成果也能看出差距,中国把极端贫困率降到了1%以下,8亿多人脱贫; 印度虽然贫困率从2011年的22.5%降到2023年的10%,但农村地区还有不少人吃不饱饭,各个邦的进展也不均衡,内需增长的根基一点都不稳。
中印之间:有竞争,更有能合作的地方 现在大家总爱说中印“针锋相对”,但 其实两国之间,既有竞争,也有不少能一起做事的地方。 竞争肯定是有的,印度的“向东看”政策跟美国的“印太战略”绑得很紧,在南亚和非洲这些地方,经常跟中国抢项目、争影响力。
比如全球低端制造业的订单,印度最近确实分流了一些;可再生能源目标上调后,在绿能技术和市场上的博弈也更激烈了。 但合作的潜力也不小,2023年中印双边贸易额突破了1000亿美元,中国是印度最大的贸易伙伴。 咱们的制造业强,能提供印度需要的机械设备、电子产品;印度的IT和医药有优势,也能给中国企业提供技术支持。
比如高铁,中国的技术全球领先,印度正好缺高质量的铁路,要是能合作建高铁,既能帮印度改善基建,中国企业也能打开新市场。 还有金砖国家那个框架下,两国在全球治理、气候变化这些问题上,立场比较接近,完全能一起发声。
不过现在最大的问题是认知偏差,印度总爱拿中国当“对标对象”,甚至故意放大矛盾, 其实是想靠民族主义把社会凝聚起来;中国这边也有不少人要么轻视印度,要么过度焦虑。 这些问题都需要双方共同做出努力,互相磨合,有一方不配合,那双方的尴尬状况还是不会出现改变。
正视但不焦虑:中国该怎么应对? 最后回到最开始的问题: 中国需要正视印度崛起吗?答案是肯定的,但没必要焦虑。 印度的234吉瓦可再生能源装机、6.5%的GDP增速,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成绩,也是全球多极化的体现。 但咱们得清楚, 印度还处在“从0到1”的发展阶段,想复制中国几十年积累的产业规模、技术实力和基础设施,没那么容易。
中国要做的,首先是守住自己的优势,制造业是咱们的根基,得继续推进产业升级,把高端制造的门槛拉高; 然后是用好合作机会,印度要搞基建,中国有技术和经验;印度需要制造业升级,中国有完整的产业链。
可以深化“一带一路”和印度基建规划的对接,比如在电力、交通项目上合作,实现双赢。 最重要的是管控分歧 ,边境问题虽然棘手,但不能动不动就对抗,得通过高层互访、军事对话慢慢谈,避免误判。
说到底,世界这么大,不是只能有一个“世界工厂”,也不是只能有一个大国崛起。 印度有印度的路,中国有中国的路,只要两边能理性竞争、务实合作,对亚洲乃至全球的发展都是好事。 毕竟,两个人口超14亿的大国携手,能做的事可比互相较劲多得多。
嘉汇优配-炒股开户-短线配资炒股网-配资股公司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