VOL 3480
我孩子被确诊自闭症四年后,活得越来越轻松了。
你没看错,是“轻松”。
我曾用力过猛。医院跑了五六个,书囫囵吞枣地看,黑白金训练盒子买了好几个,微信里收藏了形形色色的圈内大咖。
那时候感觉自己强得可怕,隔着屏幕看个短视频,都能给人家孩子“确诊”。
后来,就这样兜兜转转四年过去,我发现真正有病的是自己。作为身处此境的巨婴,脆弱而无助,中毒太深而不自知。
展开剩余89%不知道从哪一天开始,我不再把书上的内容奉为圭臬,不再刻意学习如何干预,也不再深夜流泪感叹命运不公。
我和我的家人们,只是携手并肩地,认真生活。
文 | 李彩映
编辑 | Fib Lee
图源 | 受访者
(据麦含金公众号修改)
我们这个圈子,有一句广为流传的“箴言”——“如果现在不吃干预的苦,以后就要吃不干预的苦。”
简直扯淡。
贩卖焦虑无处不在。两岁诊断时说尽快干预,四岁时说四岁前效果最好,六岁时说六岁前是黄金期。
你吃了干预十八年的苦,也没有吃上不干预的甜啊。最后吃了一辈子苦,还在忙着感谢苦。
被恐惧和焦虑支配的干预,注定是苦的。这样的苦种子,结不出甜的果。让孩子苦的干预,他自己也不会甜。
五年前的儿子
我知道,“先苦后甜”的背后,是一个著名的概念:强化。让孩子“先完成目标任务,然后给予喜欢的事物作为强化”。
我曾是教育学专业的学生,深知其科学理论基础。
但我仍不建议在育儿中时时刻刻紧握它。因为它太具有技术操作性,与国人“吃得苦中苦,方为人上人”的变态深层文化心理太不谋而合。
在实操中,“先苦后甜”容易变异成上位者对下位者的控制。
孩子感知到自己是被训练的对象,他可能为了得到“甜”而被迫承受“苦”,但无论是苦是甜,都不是他自己可以决定的——他的自我没有空隙形成。
你这么致力于培养一个心理匮乏感严重的孩子,你确定是在育儿,而不是在牧羊吗?
以雪糕作为读绘本的强化物为例。对于大部分自闭症孩子来说,绘本挺苦的,因为那是NT(神经典型)的世界,类似我们去读一本从未了解的外文杂志。
家长的首要任务,应该是给绘本加点糖,把绘本玩得简单、快乐一点。
但在绘本还是“苦”的时候,到底是先苦后甜,还是先甜后苦?我的想法是:当下的快乐,就应该被当下满足。
“我想吃雪糕。”
“读完绘本就吃雪糕。”
这种对话的潜台词是:“你不读完绘本,就没有雪糕吃。”孩子在“苦”涩的绘本中感受到的,岂止是苦,简直是屈辱。
你以为自闭症孩子没有荣辱感吗?他们只是无法精确命名,但他们会本能地将这团情绪归类——也许是黑色,也许是沉重。
我的选择是:“先甜了再说。”雪糕就是雪糕,和绘本没有半毛钱关系。如果有绘本要读,那也是先吃完雪糕再读。
这代表着“我们一起面对甜和苦”的信任与帮助。
这里有个前提是,孩子情绪好。情绪好,是一切甜的前提。没有哪种苦非吃不可,最苦的苦,一定是家长强加的苦。
我儿子李物几乎只叫我名字“彩映”,而不是妈妈。他非常喜欢一条夏天的牛仔短裤。裤子上印着各种音符,他将其命名为“音符的裤子”。
我问他为什么喜欢,他开心地跳起来说:“因为听《夜的钢琴曲》!”
彩映和李物在户外游玩
我一开始以为他是喜欢这裤子上的音符,直到听到李物那句暗号般的密语,我才明白:
原来,他喜欢的不是音符,而是这条裤子的口袋比其他的都深,足以容纳一个手机,用来播放他最喜欢的音乐。
当他把放着音乐的手机塞进“音符裤子”的口袋里,他就拥有了独享的、彻底的快乐。
如果说夏天穿短裤是“特立独行”的快乐,尚属正常。那到了冬天,这种快乐就显得“不合时宜”了。
广州的冬天虽迟但到。入冬第一天,我吹了一上午冷风,回家赶紧穿上秋衣秋裤。但李物却开心地拿出了他的音符短裤,六分长,刚罩住膝盖。
他并非对冷热不敏感,恰恰相反,他比常人更敏感。但他不顾冷空气的阻挠,非常“昏庸”地翻了音符裤子的牌子。
我说:“李物,今天已经是冬天了,穿短裤会很冷哦。”
他答:“音符的裤子可以放夜的钢琴曲。”
我尝试提供替代方案:“其实这条长裤的口袋也很深。”
他坚持:“我就喜欢穿这条音符的裤子。”
“当然可以,”我隆重表示支持,“那就穿这条音符的裤子吧。”
好在家里不冷,如果冷,也可以开暖气。他上身穿着三层厚衣,下身荡着一条短裤,快乐得像只小蜜蜂,晃了一下午。
晚上七点,我们准备骑电动车去接家属下班。一出门,风飕飕的,他好像觉得哪里不对。
“彩映,等等我,我要换裤子。”
“为什么呀?”我装傻。
“因为,好冷。”
自闭症孩子何曾蠢笨?他们只是更懂得遵从自己真正喜欢的东西。
他拥有快乐,也拥有冷热。不贬低孩子的快乐,不把乐趣分为三六九等,鼓励他为自己的喜好和感知而活。
这不仅是我必修的人生课题,也是他需要我们保护的人生课题。
现在,我们照例每天买菜浇花、跑步踢球、弹琴画画;我们去游乐园,去公园,偶尔旅行;我们兴高采烈地约上好友,爬山、聚餐;我们为每一个节日写春联、挂灯笼、准备礼物……
当然,所有活动都离不开一个核心项目:吃好吃的。只要有好吃的,这一天就算有了坚实的着落。
彩映和李物
偶尔,我们也会低沉,会赌气。但生活曾经的重创,正在悄然治愈。我们决定不害怕、不焦虑,不反问过去,也不担忧未来。
但关于自闭症孩子,大概有一些问题是让家长共同困惑过的。经过几年的自我成长,我对这些问题也有了自己的答案。
生下一个自闭症孩子,是不是一个错误的结合?至少对我来说,不是了。
可以用我儿子的名字“李物”调侃一下,是礼物,不是错误。
不要让自闭症孩子独自闲着和忙着?我想专家的本意是督促家长多陪伴,但事实上却给家长带来了“做不到时时刻刻陪伴”的焦虑和自责。
孩子应当有做自己事情的时间和空间,适当独处,我不觉得有什么问题。我们不需要有时刻参与孩子一切的执念,我们首先是我们自己。
我的孩子不善解人意是不是一件令人沮丧的事?不是。懂事不是孩子的本职工作。我认为,期待孩子善解人意,才是一件侵犯边界的事情。
自闭症孩子会不会被宠坏?我认为不会。恐惧孩子被宠坏,才是最糟糕的心态。
自闭症孩子是不是比NT要犟?谁定义的“犟”?我认为,是那个说孩子“犟”的家长。
END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本号立场。文章版权归「大米和小米」所有,未经许可,严禁复制、转载、篡改或再发布。本号长期征集线索/稿件,一经采用,稿费从优。提供线索/投稿请联系:contents@dmhxm.com。
发布于:广东省嘉汇优配-炒股开户-短线配资炒股网-配资股公司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