6月29日是上海出梅首日,一早上海气象部门就发布高温黄色预警信号,出梅后,本周高温将持续“控场”。预计7月上旬,极端最高气温将达到39℃至40℃。才刚出梅,高温已显现威力,解放日报·上观新闻记者从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急诊了解到,自28日至今,急诊已经接诊4名中暑患者,其中包括高龄老人和户外工作者,目前中暑患者均恢复良好。
92岁的老人外出步行2小时回家后,未采取开空调等降温措施,居家环境较闷热、潮湿,老人出现高热症状后来院急诊被确诊为中暑。而60多岁的户外工作者王先生,户外劳作后出现乏力、头晕、恶心等症状,经确诊为热痉挛。“这两例中暑患者都很典型,户外工作者、高龄老人可以说是夏季中暑高发人群。”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急危重病中心副主任、主任医师张峰提醒,“热浪来袭,市民一定要注意防暑降温,一旦出现头晕、口渴、出汗多等中暑先兆时,要及时补充水分,若休息后仍不见好转,一定要尽快就医,避免延误。”
所幸中暑患者入院后,急诊医护团队予以积极完善检查,心电监护,控制体温、液体复苏、脏器保护的支持治疗,经治疗,患者生命体征稳定,头晕乏力明显改善。
“尽管目前急诊还没接到中暑患者,但预计持续高温下,外加嘉定工地多、户外工作者多,预防中暑未雨绸缪很重要。”仁济医院嘉定分院(嘉定区中心医院)急诊王飞医生介绍,中暑除了喝藿香正气水,自救不妨学会“三招解暑秘方”。
专家解释:第一招是移步至空调房间。在高温环境下,人体的核心温度调节系统会出现超负荷的运行。正常情况下,人体会通过出汗方式散热,但是当环境温度过高时,人体汗腺无法正常工作来维持体温平衡,空调里的较低温度有助于皮肤表面的热量向周围环境传递,同时能让汗液更加容易蒸发,带走自身的热量。
第二招是脱掉不透气的衣物,提高散热效率。当人们穿着不透气的衣物时,会使自身表面汗液难以蒸发,这就像给身体盖了一层“隔热膜”,阻碍了热量的散发。
第三招是冰敷。可以将矿泉水瓶冻结变硬,放到患者的腋下、大腿根部,这些地方是人体血管分布相对丰富的地方,将冻硬的矿泉水放到这些部位,冰的低温可以通过血液传导快速降温,将热量从体内的核心部位带到接触冰的皮肤区域,实现降温作用。专家最后强调,如果这些中暑症状还没有好转,就要记得及时就医。
嘉汇优配-炒股开户-短线配资炒股网-配资股公司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